十大美剧十大美剧

美剧英剧
资讯动态

为渣婊立传,为瘾君子开脱,这部“亢奋”美剧到底想干嘛?

文:太不虚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在我们身边,谁感情生活较随便是会被人说三道四乃至扣上不知羞耻、道德败坏帽子的,整个舆论也会群起攻之。如果这人还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那就是更糟了;其二,我们有“卖老文化”——年龄大的总喜欢把年龄小的踩在脚下教育以获得某种快感(非平等交流),可见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总面临一种被压着教育的处境;其三,当下处在网络时代,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被压制的情感总要找到某个发泄口,可想而知那些被压制扭曲的情绪释放到网络社会中会怎样!

如此看来,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绝对算是个 弱势+高危 群体了!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是谴责?是说教?还是加大管制压制?

说到此,美国 HBO 在 2019 年推出了一季名为《亢奋》(Euphoria)的电视剧(共10集),剧中那些处于亢奋期的少男少女们从嗑药、滥交、自虐,到暴力、网络色情传播……无所不及,没底线的事儿他们都干遍了!看来他们的问题也挺严重!

这部美剧显然没用到我们惯用的那些对待青少年的管制方式,而是另辟了蹊径。什么径,本文就此来聊聊。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借鉴。

另外,不得不说,这还是一部高艺术水准的影像作品呢!值得电影人学习。

一、这部剧演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观众称看此剧找不到北,不知其所云。这多半是因为它意识流搬的叙述方式与MV式的剪辑节奏造成的。同时这也决定了该剧的反类型化——它不会像那些纯类型片一样故事紧凑,戏剧张力十足。

情节松散,冲突不够刺激不代表就没有创作者的逻辑,我们先来对整剧做一个结构上的分段梳理,之后就不难看出它是在讲什么了。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首先横向上,我们将《亢奋》第一季全10集分成1-7集第8集特别篇1-2集三部分。为什么这么分,我们分段看——

* 1-7集:

这7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集开端交代了一位青少年的家庭与童年成长背景,如第一集交代的 Rue,第二集交代的 Nate,第三集交代的 Kat……

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亢奋》的人设并不是按照传统类型片主角配角架构的,它更接近于“群戏”,等于剧中至少有七个人是平等并列的角色,只不过选了一个未成年代表(Rue通过第一人称将其讲述出来罢了。我们把这7集称为“呈现”与“解构”。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由此我们又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部讲人而非讲故事的电影。准确的说它是讲了一个特定群体下的一群人。这个群体显然是那些“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更准确的说,是那些“问题少年”。

(注意,电影中的特殊群体也有其特殊社会身份——他们都属中产阶层。而在这个阶层之外的青少年则放在了次要角色上比如说那个贩毒的兄弟俩,比如说另一个被 Nate 要挟殴打的人,他们不在此剧第一季焦点下)

*第8集:

这集是个总结性的章节,等于导演选派出了一个 家长代表 对教育(或者说对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感受)做出了总结性的陈述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的发言就像歌曲的主旋律,串起了本集所有的故事情节,可见此集立意。

* 特别篇1-2集

这两集被称为“新冠特别篇”,听说是疫情期间赶制的。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情节和架构是完全游离于其它7集之外的,分别围绕 Rue 和 Jules 两个女孩儿各自的谈话拍摄而成。至于她们谈话的对象,一个是戒毒所的黑人大叔,一个是心理医生,两个均为成年人。

▲ 美剧《亢奋》“特别篇”剧照,2019

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集称为纯粹的“聆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聆听用了整整两集近120分钟的时长(等于是一部大电影的时长了)。

分段至此,我们把整部戏三部分关键词连成一句便得出这一结论:《亢奋》是一部呈现、解构、总结、聆听青春期问题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电视剧。没错,这也是整部电视剧演的东西了。

那么,演这些东西导演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或者说创作者的动机是什么?电视剧每一集之后的一个小片花字幕或许能给我们点提示:

- 如果你或所爱之人需要帮助,请发送 EUPHORIA 到 741471 或访问网站EuphoriaResources.com

二、视觉先行,人设隐于其后,故事退而其次

由此说来,这部美剧似乎有点“学术”的味道了,可问题是,它能像《心灵猎人》那种美剧——对犯罪立岗立项、答辩著述吗?

要知道,这可是一群心理不健全的青春期少年,他们的行为思维充满了感性、随机性,更别说还喝了酒,磕了药,要把它总结出个123来拿到书面上探讨,那只会掉书袋,从而失去实际意义,失去真实性。

说到这一点,电影的视觉、听觉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该剧的又一大亮点——可以说,《亢奋》的整个试听效果是极致的、前卫的!

它的极致体现在几乎每一个情节段落都是用MV(一段歌曲或一段主题音乐)的方式串接起来的,大到一次闪回叙事,一个重点人物介绍;小到一场派对,一段感情激情戏特写;甚至内心独白、幻觉……节奏感十足!

它的前卫体现在创作者对那些抽象幻觉、情感、情绪的视觉化体现上。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这两样东西(指视觉和听觉)让观者即便是看不懂理不清那些混乱而快速的剧情以及人物关系,也能先声大饱眼福。我把它的架构称为:视觉先行,人设隐于其后,故事退而其次。

那么,创作者们这么干是纯粹为了标新立异,博观众眼球吗?我看未必,至少这种标新立异是符合电视剧人物性格特色的,是符合那群好打扮、好冲动、好喜怒无常的青年人的偏好的。比如说导演选取的那些时下流行的说唱乐、电子乐、情歌等,均是片中人物热衷的音乐。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接受那些视觉和听觉的时候,也就等于在聆听“这个群体”了。而聆听了这个群体,也就等于接受了隐于其后的人设和故事了。

不得不说,在这点上《亢奋》创作团队是高明的。

三、观影态度决定现实态度

为什么说观影态度决定现实态度呢?试想:

如果我们看这部电视剧时对片中的 Nate 咬牙切齿,觉得他真是个渣男富二代,觉得他该赶快去死,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碰到这种人会怎样呢?我们还会理智地去聆听他,去挖掘他的童年,去看他的内心吗?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如果我们看这部戏对剧中的胖 Kat 心中作呕,对她的网络“卖肉”行为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现实中碰到这种人又会怎样?

更别说那个伤透家人心的瘾君子 Rue,那个表面绿茶,内心放荡的凯西,那个任性自私的麦迪了……

在此提醒,所有这些可能让我们反感的人,也是一群脆弱的未成年人,在现实中,如果我们碰到这种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 美剧《亢奋》“特别篇”剧照,2019

当然成年人有鄙视厌恶的权利。但如果这种对特殊未成年人的鄙视态度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态度,变成了家长、老师、学校的态度,那它的恶性循环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担就太可怕了。那与纵容与娇惯的恶果是等同的。

因此,电影创作者在不厌其烦地将剧中每一个人的每一面表现出来时,也便表现出了一种自省与纠错的态度。而作为观众,能坚持把剧看完,试图理解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也就等于摆出了在现实中对这一群体可能出现的耐心态度

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果有了足够的耐心,那矛盾解决和缺陷弥补的几率也就大了,不是吗?

五、关于西方解构青少年的影像作品

近年来,西方关于未成年题材的影视剧产出很多,这些片子很少是纯粹的类型片,换句话说创作者都是将镜头对准了人而非事,都是在抱着一定的严肃性(而非娱乐性)去创作的。这从某个角度说明西方越发察觉出了未成年问题的严重性,这个严重性已经到了他们不得不去反思、剖析、纠错的地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些当下青少年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全球化趋势,因为那些问题无一不跟网络、社交媒体有关,无一不跟价值观的异化与人际的疏远有关。青少年虽国别种族不同,身体内的荷尔蒙却是相同的。看西方青少年所犯下的错误,如同照镜子。借鉴此类电影的拍摄方式,如同借鉴他们对待青少年的态度与教育方式。

关注【星期五文艺】,品读电影人生

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当前页面:十大美剧 » 为渣婊立传,为瘾君子开脱,这部“亢奋”美剧到底想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