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新闻又看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感觉《家有儿女》中的刘星总被排挤?
这个话题隔一段时间,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一次头版头条。说实话,小时候还挺喜欢这部剧的,觉得很搞笑,当作喜剧看。当然,他确实就是情景喜剧。
但现在再要我来看,我完全看不下去,只有吐槽。至于吐槽的原因,就是因为开头那个话题。
小时候看不懂,只知道一家人热热闹闹好开心,现在我看到的全是刘星弱小无助的样子。虽然他很调皮、成绩也不好,但这些不应该是他不被信任、被排挤的原因。
电视剧里的刘星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不管父母和姐弟怎么嘲讽、冤枉他,他依然健康快乐地成长。可如果刘星是现实生活中的孩美剧牛子呢?情况可能就不会那么乐观了。
所以,这部堪称经典的《家有儿女》其实只适合小朋友看,他们可以学一下刘星的心态,不至于被父母骂两句就情绪崩溃,然后再学一下小雪的努力好学,成绩好。至于家长们,那就不要看了,因为我害怕你们看到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模样,就认为“孩子皮实,被骂被冤枉没事”、“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啊”……
其实你们知道吗?《家有儿女》是翻拍的一部非常经典的美剧《成长的烦恼》。
《家有儿女》为了让家庭矛盾更突出化,把剧情设定成了后妈、后爸的重组家庭。也许是想做一个和原版有区别的东西,或者想把剧情变得本土化,但还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家有儿女》的喜剧效果是有了,不过这些喜剧效果都放在了悲催的刘星身上,观众“哈哈哈”看完之后,既得不到实际的感同身受,也得不到教育意义。
反观《成长的烦恼》,这部美剧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尤其是80后。小时候的每个暑假,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守在电视机旁,看《成长的烦恼》。
我说《成长的烦恼》影响了中国一代人,不只是因为它陪伴了我们的童年,更多的是给我们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剧中讲述了住在美国郊区的西弗一家的故事。
家里的爸爸杰森·西弗,是一名精神学医生,在家里上班。
妈妈是一名报社记者,在家做了10年家庭主妇的她,在丈夫的支持下,重新返回职场。
还有三个孩子:迈克、开萝尔、本恩。迈克调皮捣蛋、成绩差;开萝尔懂事、成绩优异;弟弟本恩古灵精怪。
故事就这样开场了,在家上班的爸爸负责三个小家伙的大部分事宜。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恋爱、考试、跳级、选择,以及各种小烦恼,爸爸妈妈都能机智地帮助孩子化解。没有死板的说教,而是让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次迈克花样骗弟弟妹妹的钱,为了让迈克感受被骗的滋味,一家人合伙做了一件大事。
首先,弟弟本恩说自己花5美元买了一块魔石,可以帮你实现愿望。这么假的套路肯定没人相信,妈妈和哥哥姐姐都笑他被骗了。可是,魔石却帮妈妈找到了保险单,还治好了妈妈的牙疼,其他人都说“巧合啦”。
晚上,爸爸要迈克整理房间,迈克想敷衍了事,却被爸爸发现。这时候,本恩拿着魔石来了,他用魔石在门上画了两圈,边比划边说“快打扫房间吧”。迈克当然不信,他把门打开,正准备笑话那块魔石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地上的脏衣服不见了,垃圾全部收拾好了,床上也干干净净。
这下由不得迈克不相信了,正苦恼于演讲作业的他,立马掏钱把魔石给买了回来。这下,弟弟妹妹被骗的钱全都回来了。至于魔石真的帮助迈克的演讲作业了吗?当然没有。那房间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妈妈和姐姐提前躲在衣柜里,趁着弟弟在门外施魔法时,把房间垃圾全部收走了。
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看完这集后,也跑到屋外找了好久的石头,希望也找到一块魔石。小时候看,觉得好玩,现在再看,里面充满了智慧。
还有另一集也令我印象深刻,姐姐开萝尔准备跳级,爸爸担心她会没有朋友、没有社交生活,会过得不开心。开萝尔却说,我跳一级就可以早点成功,不用像妈妈这样后悔了。
妈妈听了很难过,她一再和开萝尔解释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并且很开心生了三个宝贝。后来,爸爸妈妈也是用了一个办法让开萝尔相信,妈妈选择当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后悔,也从来没有期望过要开萝尔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开萝尔:妈妈,我知道了,你想要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妈妈:不,不是的开萝尔:那妈妈,你是希望我可以考一个好大学妈妈:不,我希望你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至于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不用说,你们肯定也知道,谁不想要这样的父母呢。小时候看是羡慕,现在看是警醒。
看这部剧时,我第一次见识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原来小朋友做错事不用挨打的;原来和父母交流可以用那种方式的;原来美国的每个小朋友都会自己的房间的;原来……不打不骂是真的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剧中不止有小汽车、洋房,还有令人羡慕的美式父母子女相处模式,他们自立、平等、乐观、独立。并且最重要的是,这部剧给了我正确的人生观。
你们都知道,有一种父母叫做“中国式父母”,其共同点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事事包办、控制孩子的一切,或者另一种极端:放养式。总之,中国式父母不论是“事事包办型”,还是“放养型”,都带有悲情色彩。
他们不和你讲道理、不会在你迷茫时答疑解惑,更不会和你平等的沟通,他们只会说“我们这么做,全是为了你好”。
看《成长的烦恼》时是20年前,当时它给了我极大的冲击,又带给我无尽的向往和羡慕。可惜父母是没有时间看的,即使有时间,他们喜欢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剧,这种吵吵闹闹的外国人,又怎么入得了他们的眼。
后来和我老公聊起过这个话题,原来这部剧也是他的人生导师。他的爸爸很严厉,也稍固执和古板,他的童年过得很压抑。
小时候的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坐在门口发呆,其他时间要么玩小霸王游戏机,要么看电视剧。出去玩?不可能的,因为他爸爸担心他被欺负,担心他玩脏了衣服,担心外面的小孩把他带坏……
我老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爸爸在家的时候。因为气氛很压抑,并且爸爸管得非常严格,饭要吃得一粒不剩;夹给你的菜不论多少,必须全部吃完;写作业不会时,一巴掌甩过来……
他说幸好遇见了《成长的烦恼》这部剧,带他走出了阴霾,剧里的爸爸对儿子、女儿说的那些话,他幻想那是对自己说的。“爸爸”鼓励着他、引导者他,然后慢慢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可是,你说我老公的爸爸不爱他吗?肯定不是,家里有好吃的、好用的都尽着他来,生活上处处关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可到头来,孩子却痛苦,这大概就是“中国式”父母最悲哀的地方。
《成长的烦恼》这部剧过去已经差不多20年了,可在我看来,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相处模式、家庭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小时候看剧是羡慕,现在重新再看是学习和感悟。我希望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孩子可以过上几十年前美国孩子过的那种家庭生活,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
希望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在20年后,他们依然在吐槽“中国式父母”,而是骄傲的说“我的爸爸妈妈可太厉害了,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