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美剧十大美剧

美剧英剧
资讯动态

热播第一,评论却两极分化,这国产剧怎么了?

国产剧好久没这么热闹。

上线了一周,热播第一,评论却两极分化。

后台都在催了。

Sir不是不写,是想再多看几集。

作为一个十年前就读过原著的读者,听到这本书要搬上荧幕时,是有些惊讶的。

最担心两点:

怎么把握尺度;

用什么形式展现。

看完5个故事之后,Sir觉得可以来聊聊这话题新作了:

《女心理师》

杨紫井柏然主演。

毕淑敏同名原著改编。

导演柯汶利,网剧版《唐探》和电影《误杀》的导演。

这个组合,期待不可能不大。

但一集过后,正反两种声音不可开交,骂的说剧情悬浮,夸的说入坑了爬不出来。

分歧为什么这么大?

最核心的一点是:

你有没有代入。

01

开场,一个三分钟的长镜头。

画外音: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W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

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

每个人都脚步匆匆,看起来一切正常。

但心里的emo到了炸开边缘:

比如小丑在卖力表演,却被熊孩子抹了一脸冰激凌。

愤怒,委屈,还有辛苦了一天的疲惫……

你都看不到。

你只看到他用职业的笑容,掩藏了所有情绪。

导演开门见山,告诉你这部剧是要聚焦现代人普遍而又隐秘的心理问题。

兴趣是吊起来了。

可第一集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下头。

很多观众总结为:悬浮。

男主钱开逸(井柏然 饰)说是电台主播。

但老是神出鬼没。

车水马龙的大街,某女子欲轻生,他敏锐察觉,并一个飞扑将其救下。

之后,为了救人。

他又从高楼跃下,稳稳踩住窗框。

等一下。

这男主是超级英雄?

女主那边。

贺顿(杨紫 饰),自杀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同事接线时,遇到想跳楼自杀的学生,慌乱不堪。

只有她气场全开,整个局面被死死hold住。

您好,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

请您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

可以帮到您

然后从电话中,听到了下课铃声。

判断出对方是学生,正在教学楼天台。

这是开挂了?

再往后看,男主电台做的节目,邀请心理师来当嘉宾,遇到女主。

发现两人曾经是中学同学。

偶像剧套路又来了?

难怪有人吐槽说:好好的原著不拍,非要拍成悬浮的恋爱剧。

但作为《女心理师》的老读者,对于这样的改编倒不太惊讶。

因为在当下国产影视环境中,将原著如实拍出来,可能性太低。

首先。

小说里,男女主可没有井柏然、杨紫这样的偶像外表。

钱开逸,35+。

贺顿,也30出头,“骨骼凸出,皮肤暗黄”,“又瘦弱又丑陋的漂泊女子”。

然后。

女主已婚,有一个女儿,和男主做节目之余又滚上了床单:

钱开逸像猎豹一样悄无声息地走到贺顿身后,用双臂轻轻环住贺顿纤细的腰肢,轻轻地在贺顿的头发上吻了一下。这是一个试探,原来他们是同事,这一吻之后,就成恋人。

好家伙,放到现在是传播不良婚恋观,就算播出来也分分钟被网友喷的节奏。

最后,再看心理咨询的故事:

有个老太太,遗嘱是要求将自己和一百零一个洋娃娃一起火化;

有一对夫妻,婚床上躺着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等十个人;

……

总的来说:

原著是现实的,成人的,灰色的。

剧版改编后,变得更年轻化和浪漫化了。

除了男女主的关系加入了偶像情节。

剧中涉及的心理问题从已经播出的前几个故事就能体现出来:

校园霸凌、私生饭现象、亲情绑架……从中年人的心理问题,转移到了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变,可以。

观众担心的是,把原著中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变成了谈谈情说说爱流于俗套的国产剧。

那么,《女心理师》有安抚到你的内心吗?

02

有的人被戳到,可能是始于第六集。

国产剧终于把存在已久的问题,搬到了台面上来说。

在录音室,一个叫小文(汤梦佳 饰)的女孩拿着弹簧刀,劫持工作人员,指名道姓来找钱开逸。

钱开逸呢

让钱开逸出来

看到贺顿,她的情绪更是火上浇油:

误会

要不是你

开逸会这样对我吗

这是三角恋的狗血戏码?

想多了。

小文的确早就认识钱开逸,对他爱得不可自拔,但只是他从没见过面的一个听众。

两人只邮件交流过。

说白了,小文就是一名疯狂的女友粉。

把钱开逸与听众进行的正常交流,脑补成了自己和偶像的一段亲密关系。

固执己见,任谁劝说也不愿出戏,把偶像当成自己全部的精神支柱。

就像去年的一则新闻中。

一位阿姨坚信抖音上的“靳东”,是真的只爱她一个人,为此不惜要和丈夫离婚。

只要有人试图戳破这个泡泡。

阿姨就一百个不答应,不惜对丈夫大打出手。

新闻上热搜的第一时间,网友们多是嘲笑这个做白日梦的中年妇女。

可是就像心理专家指出,她可能是出现了幻想症:

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和专业疏导。

我们是否已经能够正视心理问题?

一个人身体上患了病大家都同情,为什么心理上患了病就要被嘲笑?

再看另一个故事。

蒋静(李梦 饰)神经性贪食症,症状表现为不可控制地暴饮暴食。

又有严重的身材焦虑。

禁食、催吐、自残等手段她都用过。

呕吐完之后

我觉得自己很干净

好像从来没有吃过一样

但在日常生活里。

你可以清楚地发现她与常人无异,甚至要更加冷静。

这不幸发轫于何处?

童年。

蒋妈对蒋静十分严厉。

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练琴

每天练习十个小时起步

什么周末,寒假暑假

那别的孩子都在外面去玩

但是我还是坚持让她每天练琴

一遍遍地练琴,弹不好不许吃饭。

练到蒋静十个手指上全是茧子,甚至练到琴键上到处是血。

强行翻阅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记本,并在客人面前读出来,公开打击女儿的自尊心。

多年后,她十分自得。

相信自己培育了一个出色的女儿。

用心良苦?母爱至深?

那是肯定的。

可这爱,多少有些令人窒息。

对此,蒋妈有自己的见解:

妈妈就是希望你好

希望你将来有出息

你现在还小

等你长大了

你就知道妈妈的用心了

可成年后,蒋静依然很抗拒、反感母亲当初的教育方式。

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

她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昂贵的钢琴背后是严厉到苛刻的要求。

喂饭、梳头、拥抱之前,经常是巴掌与谩骂。

一次次,蒋静脆弱的少女心被展览在众人面前,被围观、议论、批评、讽刺。

几番循环往复。

母女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直至蒋静发展成神经性贪食症患者。

蒋妈这种父母并不罕见。

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

用一厢情愿的方式传递爱意。

并用严厉的批评、强烈的控制和温柔的安抚来包裹。

谁又能说,心理疾病不是一种“遗传”。

当父母无法与自己和解。

便开始用爱与伤害并存的方式,变相传递给下一代:

你要努力,你要成功,你不要重复我的失败,你长大就知道我的严厉都是为了你好……

需要被治疗的只有孩子?

如果无法回溯源头,那么同样的心理问题,还会像诅咒一样写进更多人的命运。

03

再说“悬浮”。

一开始,的确有点尬得抠脚。

但观众的改观始于,往后看也能发现导演努力做到自圆其说。

比如高空垂降救人的男主,是特工技能吗?

第四集。

他看着一个“消防员”突然愣神,还仔细抹去上面的沙子,是不是想起了自己的曾经?

Sir推测——他的心理症结,就和消防员有关。

还有女主的瞬移“超能力”。

上一秒还在通话中,下一秒就来到了受助者身边。

原来这不是现实。

而是一个心理场域。

她的每位来访者,都能够在心理治疗师话语的引导下,来到一个映射内心的特殊空间。

女主超强的听音辨位能力。

类似的有《唐探》。

秦风能场景重现。

林默敏锐的嗅觉。

剧中男女主悬浮的偶像桥段的确大可不必。

但用超现实的手法,表现心理和思维等抽象的过程,这样的“悬浮”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在一定程度上。

也为观众普及了心理术学语和治疗手段。

比如劝阻自杀时,应该怎么做?

向对方喊话不要跳?

可以更有策略性,让对方毫无察觉:

先问想得到“哪方面的求助”。

再问“为什么会选择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两个问题实际上一样。

但前者准确击中来访者心理防御机制,后者换个话术增加设问逻辑。

一套“危机干预”得到专家的认可。

再回看一开场那个长镜头。

每个人都形同陌路。

但仔细看,和后文都有对应:

那位被钱开逸救下的少女,不就是他后来的女友粉小文;

赶公交的学生,不就是“被校园霸凌”的尤娜;

吃了一桌快餐,还要“再来四个汉堡”的姑娘不就是暴饮暴食的蒋静;

说着“他不能出国……他得听我的”的大叔,不就是有惊恐障碍的荀总;

但导演为什么没用同样的演员?

Sir猜。

他是想保留一丝神秘感。

但换个角度看。

未必不是现实中已经有成百上千个小文、尤娜、蒋静。

他们遭受过强烈的心理刺激,背负着积压的情绪、巨大的压力。

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散发“魔鬼烟雾”,提示亲朋好友,他们需要帮助。

在庞大的城市中。

我们只看到了形同陌路,却很少看到无形中的共同体: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全社会的问题。

没有人是可以被忽视的“小丑”。

也没有哪一种“正常”,完全和看上去的一样轻松简单。

揭开裂缝,不是要钻进黑暗。

而是要看到它延伸向哪里。

一部剧,不能告诉你全部的答案,也不能治愈你所有的心结。

但要让社会上更多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或许要从我们观念的转变开始:

当你发现心理出现了问题。

别逃避。

也别感到自己不正常。

因为问题存在,本来就是最正常的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李寻欢不作乐

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当前页面:十大美剧 » 热播第一,评论却两极分化,这国产剧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