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评论里涌现了几百条一星差评。群情激昂,言词切切,把剧从头到脚骂了个遍。 也不乏五星好评。 全员长篇小作文,逻辑清晰,有点有面。 还、没、播。 评论区就已经掐起来了。 再然后,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主演之争—— 有人问为什么身为配角的王一博热搜上得比主演黄轩宋茜还多。 粉丝愤愤不平表示只是粉丝基数大人气高并不能定论说是王一博营销之过。 两边各执一词。 在马伯庸宣传剧集开播的那一条博文底下,对王一博一人的讨伐愈演愈凶。 总结来讲就是一句话: 王一博毁了一部好剧。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风起洛阳》 吵到现在,估计很多围观的路人还不知道这部剧到底讲了些什么。 讲述了武周时期,不良副帅高秉烛(黄轩饰)、内卫武思月(宋茜饰)和工部尚书次子百里弘毅(王一博饰)联手调查洛阳悬案的故事。 王一博是男二,女二是他的官配cp宋轶。 那么既然要说演技,就离不开他演的这个角色本身。 1、 他是世家子弟,自幼便聪慧擅辩、下笔成章,只是天生木石心。 剧里有两句话差不多可以体现这个角色的性格,一句话是与他没有来往的赌坊老板窈娘说的:“百里二郎,天生聪颖,却不通半点人情世故”。 另外一个是百里弘毅媳妇的叔父的原话:“此子冷酷无情”。 百里弘毅的情绪是钝感的、内收的、不流露于人前的。 所以就有一部分人认为王一博这样的演法是符合人设的;也有一部人认为,王一博面瘫。 有一说一,王一博的演技不至于全程面瘫的程度,他还是有情绪输出的。 比如说他在对质杀父仇人那段戏,可以算得上是他演技的高光时刻。 王一博的眼神里是有隐忍、悲愤的情绪在的。 但这样能拎出来讲的高光时刻并不多。 在相当多的时候王一博都处在一种网络不稳的掉线状态,总让人分外出戏。 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于王一博的台词经常是只有通读,没有感情。于是便给了观众一种我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读台词的机器的既视感。 百里弘毅说了一句重话,“莫非这百工之家的规矩,(父亲)都不遵守了吗”。导致父亲打了他一巴掌。 这句台词是很重的,是儿子在质疑父亲攀附权贵,有辱门楣。 但王一博念这剧台词时却很平静。 更致命的问题在于,王一博的眼神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经常给人一种无神、发呆乃至于空洞的感觉。 有时候跟对手演员对戏的时候,你甚至不能确定他到底有没有在看对方。 这场戏在宋轶进场后,导演把对峙的两人做了虚化处理。然后即便是虚化,老戏骨的表情也有变化,他眼神含笑,更为张狂。 而王一博……已经退出群聊了。 仔细看就连角落里被挡住的丫鬟也是有眼神戏的 如果把演戏比作一场球赛的话,打球就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而王一博有时候是接不住,有时候是根本没接。自然会让观众感到入戏又出戏。 但要说王一博的演技差到让人看不下去这部剧,倒也未必。 因为角色的人设跟王一博本人适配度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演技上的一些不足。 百里弘毅,网友称之为是“神都酷盖”。 高冷耿直的性格跟王一博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百里弘毅迎亲时晚了时辰,新娘的叔父质问他听说你之前想要悔婚,怎么这会儿又来了。百里弘毅闻言回答说“对啊,我来就是想让我父亲开心而已”。把人家长辈气得当场要退婚; 父亲去世后族里的人过来讨家产,百里弘毅见状直接对领头的人来说“你想当你就自己当吧”。然后就自顾自走了,留下一众大眼瞪小眼的族人; 最好笑的是百里弘毅为了查案跟受害人的家属说要开棺验尸,人家气得问他你怎么不验你老子的尸。 百里弘毅一本正经地回答:“验过了。” 对于了解演员的人来说,好笑程度可能是双倍的。毕竟,百里弘毅的所言所行,感觉就是王一博本人会做的事。 王一博确实找到了一个适合他的好角色。 但和专业的演员相比,王一博演技上的差距依旧很明显。 不过说以一己之力毁了这部剧,就有点夸大其词了。 2、 《风起洛阳》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一个是服化道肉眼可见的精美。 它当真呈现了一个熙攘繁盛、光耀万年的大唐盛世。 精美到每一集都有观众发弹幕感叹“这剧好有钱啊”“场景太好看了”。 还有各种堪称一绝的场景构图,百里弘毅家中的水上灯、联昉的水晶佛头、太初宫的天堂工程,让人叹为观止。 二来是完美融合场景的打戏。 虽然有人说在动作戏的运镜上存在缺陷,但因为大场景大调度的加成,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比如说宋茜在不良井追黄轩这场追逐戏。 武指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不良井的特殊地形和道具,有时是窗户,有时杆子,有时是木板。 以及令人惊艳的配角。 以往我们熟悉的武则天是《至尊红颜》里的贾静雯。 或者是《武则天秘史》里的殷桃、刘晓庆、斯琴高娃。 但这版的武则天既没有高耸入云的发髻也没有华丽的服饰亦或是浓厚的眼妆。 咏梅老师穿一袭素衣登场,只是静静坐在那里就让人感受到不怒而威的气势。 明明说话时语气很柔,语速不疾不徐,但落入群臣眼里,却宛如声声天雷。 坐卧似佛,暗含滔天汹涌的压迫感。武后以女佛自居,而咏梅老师的演绎恰好演出了这个“佛”字。 还有宋轶旁边的小丫鬟,特别像是文物馆的在逃陶俑,小表情也特别可爱。 最后这部剧里也有张力十足的cp线。 虽然这对在剧里的戏份真的很少,但整个故事逻辑能自洽,演员演技也到位。 所以最后真相揭晓时两个人的对手戏才能有如此强的爆发力和感染力。 黄轩笑,张俪也笑。 一个在笑自己傻,一个在笑明知杀手不能动情自己却深陷其中。 观众看了更能感受到命运弄人的荒唐和无力。 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整部剧依然是一个漏了气的皮球,越拍越没气。 问题出在哪呢? 3、 答:剧本和导演。 其实,这部剧的故事节奏是很紧凑的。在看前几集的时候,我甚至觉得7分的评分是低了的。 在剧的一开始,编剧就通过郡主遇刺和告密者被杀两个案件把主角团三个人绑在了一起。 然后三个人慢慢达成共识,开始合作追凶。 弹幕齐刷刷地刷过众神归位,感觉好戏要开场了。 但越看下去,线索越来越多,主线就越讲越乱。 线索不靠推理,靠偶然事件;推动剧情不靠逻辑,靠集体智商下线。 以至于主线的吸引力越来越弱,越看到后面,越会感觉到疲软。 就好比,你在一开始扯着毛线团的一头,你以为扯完真相就大白了,结果后来发现,你扯的只是满地毛线团的其中一个。 再加上整个故事基调氛围都太过压抑了。 全员都不如意,每集都有人在领盒饭。 在如此紧凑的案件追凶下,编剧并没有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机会。 而这时候,作为39集的长篇电视剧,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主线的支撑,那就是一件很致命的事了。 除了主线没有讲好,编剧也不擅长感情戏。 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感情来得都很强行。 比如黄轩和宋茜这对cp,感情进展太快。 明明剧里两个人的感情的关系还仅仅只是有动心的程度,编剧就急着给他们安排虐恋情深的戏码了。 一会是女主的哥哥出来棒打鸳鸯“都是因为你我妹妹才不听我的话,你必须死”。 一会又是男主的兄弟出来硬是上演一出你妈和你媳妇只能活一个的经典二选一的情节。 最后以男主的母亲莫名自杀结束。 我都怀疑是不是编剧要完成“一集必须死一个”的kpi才写了这一段。 而王一博和宋轶这对,更是看得人一头雾水。 这对的设定是我们很熟悉的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的套路,应该是很容易讨得观众喜欢的。 但很奇怪,这糖是越磕越不好磕。 百里弘毅和柳娘是青梅竹马,认识了这么久百里都没爱上柳娘,明里暗里毁了无数次婚。 柳娘硬要嫁过来,但百里弘毅对满心扑在他身上的妻子柳娘的态度,依旧是不予理睬。 而在这种感情基础下,百里得知了柳娘的叔父跟自己父亲的死有关,而柳娘的叔父也因为百里一行人查案而自杀谢罪。 两个人之间有这么一层恩怨在,怎么可能不膈应。 可仅仅膈应了一下子,因为柳娘离家出走,强扭的瓜就突然爆“甜”了。 你是不知道两个人为何突然能冰释前嫌,也不知道百里为什么会突然喜欢柳娘。 离谱到后来,柳娘的人设也从一个单纯的痴情女子变成了一个不带脑子的惹事精。 至于导演的问题,就在于拍法上的割裂。 这部剧明明应该是正剧,但百里弘毅的出场却很违和。剧里使用了一段长达半分钟的慢镜头展示。 这几年制作方为了剧的收视和热度,开始频繁使用流量艺人+中生代演员的混搭模式。 这种混搭模式不一定没有可取之处。 同样是由马伯庸的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主演是雷佳音和易烊千玺。 当时易烊千玺的表演也有很多观众指出问题。但至少导演在拍的时候并没有让这个角色产生跟其他人物明显的割裂感。 易烊千玺出场时简简单单就出来了,并没有多余的镜头来显示与众不同。 《长安十二时辰》的导演在评价易烊千玺的时候,他说的是因为易烊千玺的形象、气质和经历适合这个角色。所以才选了他。 即使易烊千玺人气高,也没有因此对他特殊优待。 而《风起洛阳》的导演在谈到王一博的时候,关注点则放在了因为演员本身的咖位「没有迟到早退」「讲戏时很认真」所以得到了他的尊重。 所以说混搭不可怕,可怕的是本末倒置,将剧的质量放在末尾,一味去讨好艺人、投资方、市场。 演员应该为剧服务,而不是让剧去迁就演员,这样的本末倒置只会毁了普通观众对影视作品本身质量的耐心和关注度。 既然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开播到现在,热搜上的基本全是跟演员本身有关,而不是里面的角色亦或是故事本身。 核心原因就在于—— 整部剧差火候。 可是,当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所谓的“流量艺人”上时,恰恰最容易让所有人都忽略一部剧从剧本到拍摄上,真正的好与坏。 又或者。 其实从很早以前开始,“王一博”们就成为了制作方用来遮羞的挡箭牌。
打倒他,国产剧就有救了?
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当前页面:十大美剧 » 打倒他,国产剧就有救了?